2009年7月19日星期日

FUCK GFW

    为了访问 Blogger 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我花费的时间是:三天。

    Blogger 再次被 GFW 已经几个月了。周五,趁着办公室里清闲无事,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研究 Google Sites ,在网上翻看使用教程,想着能否用来作为 Blogger 的替代品。

    此外,还再次试用了其它几个 Blog 网站:Blogbus 、Blogcn 以及百度空间。研究了向它们导入 Blogger 模板以及日志的办法——结果是没找到办法。托 Blogbus 模板编辑器帮助文档的福,又看了点 DIV+CSS 的入门教程,跟着教程 step by step 地做了个网页架子——结果是依然没能帮我解决什么问题。

    于是掉过头去,接着琢磨怎么访问 Blogger 的办法。恰好 Firefox 3.5中的翻墙插件 Gladder 做了更新。安装新插件后,能够访问 Blogger 了——并弹出各式杂乱的广告窗口,同时强制缩小 Firefox 窗口,每打开一个新页面,都不得不再点击一次“使窗口最大化”按钮。查看Gladder 的 Google Group 讨论,听说了 “https”  这么个玩意儿。试用了几个代理网站,有几个利用 appspot 的代理能够完美浏览 Blogger ,却无法登陆后台进行编辑、设置。尝试了几次之后,不知什么原因,整个 Google App Engine 干脆全都无法访问了。

    今天上午又搜索了一些 Blog 式站点的制作案例,终于在 Google Sites 上面弄出了自己 Blog 的架子——虽然很简陋。而周五嵌入其中的 Google Analytics 也顺利地开始统计数据。

    今天午后,继续尝试利用代理访问 Blogger 的方法,搜到了一个 https 代理网站,能够访问并登陆 Blogger ,但是依然会出现闪烁的悬浮广告——好在可以手动关闭。使用 Tor 虽然能够完美访问、登陆,不过速度极慢。

    所以,就为了使用一个 Blog 网站,这三天我接触了这么些东西:
  1. Google Sites
  2. Google Analytics
  3. DIV+CSS
  4. Google Group
  5. https
  6. Google App Engine
  7. Tor
    ……

    而这些原本都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网络使用者——根本不需要了解的。

    全拜 GFW 所赐。

    就连这篇日志,也是通过 Gmail 发布到 Blogger 的——昨天开始使用的又一新功能。

    我只是想要一个简单、干净的 Blog 而已,GFW 却把我一步步推向对它深怀仇恨的对立面。




2009年4月12日星期日

当你离开时


2007年,是春天还是秋天?我记不清了,意外地在网络上看到了ZARD主唱坂井泉水的死讯。

我很茫然。这种茫然,来源于对死者的一无所知——

“ZARD?眼熟的名字。”

几天之后,我才想起了曾经听过她唱的《运命のルーレット回して》——《名侦探柯南》的OP。

还未去熟悉了解,斯人却已离开人世。

那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怀念ZARD的文字,VeryCD上,她生前发行的一张15年精选集一跃冲上了下载排行榜首,唱片公司趁势又接连推出了一系列追忆CD,甚至发行了全新单曲。我开始听她的歌,查阅她的生平,恍惚间仿佛这个温柔的女子依然静静地生活在某个遥远的地方,写着温暖、坚韧而昂扬的歌。

很久之后才回过神来,斯人已经去世很久了。

人死了,却永远活在了人们心里,带着年轻的脸庞和笑容——死亡让某些艺人更具魅力。当那些美丽的人儿香消玉殒之时,总不免让人感慨唏嘘。倘若张国荣不是在愚人节这一完美的节日告别人世,恐怕也难以在身后留下如今这般难以磨灭的形象。

虽然如此,但我依然想,如果坂井泉水还活着该有多好。倘若她还活着,自己就能像她的老歌迷那样,盼着她的下一首新歌。

但我终究是错过了她,不会再有这种等待的机会了。

2009年4月6号,午夜,我决定再去豆瓣上的小组逛一圈,然后睡觉。

却意外地看到了歌手阿桑病故的消息。

我并不是阿桑的歌迷。实际上,在4月6号之前,我只听过她的一首歌——《The Rose》——某同学推荐给我的,之后便一直存在了我的MP3里。英文歌词,我没听懂多少,只觉得唱得不错。

这是第二次了。

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艺人,那些曾经在我们的青葱岁月中留下过印记的歌曲或电影,是一个个时代的标记。他们的身上,有着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集体记忆。错过了他们,就是错过了对一个时代的完整回忆。而这样的艺人和作品,我错过的太多了。

比如谢霆锋,又一个我几乎没听过其什么歌,却越来越欣赏其为人的艺人。十多年来,眼看着他由一个从骨子里都透着酷劲的叛逆少年,逐渐变成一位为人夫、为人父的成熟男人,就如同我们的老朋友一般,和我们一起逐渐成长。

可能的话,我希望自己能多听听他们的歌、多看看他们的电影、多买点正版CD留念。

而不是在离别时,才发现了他们的好,跑去翻维基百科,若有所失。



2009年3月10日星期二

金钱能够给我带来生活中最好的东西之一:不求人

2009-01-27
有些人的目标是结识尽可能多的朋友以便帮助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我的目标则是尽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以便摆脱不得不去结识的朋友。

01-31
1)废话连篇和避重就轻,是两种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谎言。
2)无论是正义啊,正派啊,还是爱情啊什么的,当人们试图摆出这些冠冕堂皇的姿态的时候,难免不沦为滑稽可笑。

02-01
知耻近乎勇,不知耻近乎无敌。

02-13
拍不出表现精准的照片,与其说是技巧不够,倒不如说是认识不足。

02-17
做高级经理不比下地干活, 肯出傻力气就行。还需要八面玲珑、遇事冷静、积极向上、热爱公司。一个恃才傲物横眉冷对不参加公司活动工余喜欢说怪话的人,是不会得到老板青睐的。也许你很有才,但大多数工作并不需要天才才能干,外头还有那么多等着为公司鞠躬尽瘁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升你?
这才是公司的潜规则。
——YK的大字报

02-22
赞扬谦虚,是因为人容易骄傲。

03-02
1)“希望”是个极会骗人的婊子,所以在结果铁定之前,我一点也不给别人。
2)与其被“希望”出卖,还不如被“绝望”欺骗。

03-09
我被时间抛下了。



2009年2月28日星期六

“约定”这种玩意,真是被用到滥了

“旷世魔王与凡人女子的后代”——如果哪位同学的人设中有这么华丽丽的身世做噱头,想不做主角都难。即便平日整天在高中做混混一副吊儿郎当相,偶尔救一回人却把自己送上了西天,只要有身为魔界三巨头之首的人物做老爸,依然有机会摇身一变,当当冥界侦探什么的混口饭吃。

身为吸血鬼之王与凡人女子的后代,吸血鬼猎人D自然也逃脱不了成为主角的命运。

黑帽黑衣黑披风,加上那把长到根本不可能从背后拔出来的长剑,勾勒出了D同学迷人的身影。寄生在D手心里的那张怪脸的唠唠叨叨,则正好衬出面庞苍白、沉默寡言的D心底里好管闲事的闷骚性格。他骑着黑马,他一路追杀猎物,他所向披靡……

在“主角不死”的前提下,如果本片不能多少给观众带来点“意料之外”的话,也就只能以光速倒向靠出卖色相混饭吃了。幸而在川尻善昭的调教下,这部这部首映于2000年的剧场版作品,充满着不少导演细腻的小心思。

作为一部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简明扼要地介绍原作故事背景并不容易。对此,导演通过D同学买马这场插曲,借由卖马老头之口,引出了D与人类之间微妙矛盾的关系。再加上全片不时出现的旁人的介绍,进一步交代了D的身份,使得没有看过原作的观众也能够顺利融入故事,而不至于感到唐突。

导演在配角Markus四兄弟戏份的拿捏上也很到位。作为吸血鬼猎人的他们很早便出场亮相,麻利地收拾了一班杂碎,并因此遇见了D。在随后的追杀中,导演相继报销掉了其中的两兄弟,又一命换一命地结果了“野蛮族”三护卫,给吸血鬼贵族Meier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一条主线。其间无论打斗、对话还是转换场景,节奏都很明快。最后一战,老大陷入两兄弟死而复生的幻觉,被对手轻松拿下,失去心智,与另一位兄弟同归于尽,走上了“配角全体炮灰”的煽情套路。至此,所有的配角牌才被导演有条不紊地逐一打完。

对于主角,导演则祭出了吸血鬼们的究级武器——永生不死。

那不死不活式的永生,正是吸血鬼们永远背负的诅咒。偏偏又爱上了人类少女,竟不知时间乃是恋爱的毒药。所幸大多数童话故事在长相厮守的一厢情愿与热情退却的矛盾爆发之前已嘎然而止,或者被死亡终结。吸血鬼贵族Meier与人类少女Charlotte自然也逃不出这样俗套的宿命。他们只不过希望能前往星海尽头那没有吸血鬼与人类纷争的“夜之都”过安静的日子,最终却生死相隔空悲切。其实两人从一开始便陷入了时间与爱情的两难命题。躲在终南山古墓里清静的念头对于终有一死的杨过、小龙女来说也许还不至于腻烦。而吸血鬼千万年的卿卿我我,即便没有那些狩猎厮杀,怕也难有善终。故事的最后,原本痛恨吸血鬼的Leila噙着泪水目送Meier带着死去的Charlotte乘飞船飞向“夜之都”,由衷地祝福着“飞吧!飞上去吧!”。“爱情至上”原则再次冲破一切仇恨偏见感动了大家伙——不过要以死为代价。

D同学与Leila之间则是另一派清清淡淡的风情。同是吸血鬼猎人,作为吸血鬼与人类的混血儿,D始终挣扎在两种本能之间,而作为普通人类的Leila,则因为母亲惨死的遭遇而对吸血鬼恨之入骨。为了还D救助过自己的人情,Leila在D阳光症发作时帮了他一把。嘴上说什么从此之后互不相欠,实际上却在一来二去之间,平添了几分交情。

树洞外头,大雨正滂沱。树洞里面,短发的Leila蜷缩着,与正躺在土里休息的D,做出了无聊的约定:
“你和我,如果有一个先死了,另个就去对方的墓上献朵花吧。”
“我答应你——如果吸血鬼猎人死后也会有葬身之地的话。”

同行间玩笑式的戏言,铺垫了片尾的感慨。几十年后的D依然骑着黑色骏马,远远地望着故人的葬礼,Leila的亲朋们正在向她的墓地投掷白色的鲜花。小女孩跑来,问他是不是奶奶曾经说起过的那位朋友。长生不老的D,依然是当年那张苍白俊美的脸庞,静静地转身离去。

“我只是来履行以前许下的约定。不过看来不需要我去献花了。我只要知道这一点就够了。”

这该算是全片最为温情的桥段,还是最无奈的结局?和永生的D以生死做约定,除了让他羡慕人类的安息之外,不过是又徒增了些许苍凉与无奈。

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都不要拿时间做约定。

那样太悲伤。



PS:女主角Leila是林原惠配音的,支持一下。



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

Steve Jobs keynote at MacWorld Conference 2008

刚才看了Steve Jobs在MacWorld 2008上的演讲视频。一个多小时的新品介绍看得人心潮澎湃。2009年,Jobs由于健康原因缺席了当年的MacWorld,而苹果则宣布以后将不再参加这一展会。于是,Jobs在08年的这次演讲,也就成了他在MacWorld 上的告别演出。

真正开始关注苹果,以及它那些令人目眩的产品,正是从Jobs08年的这一次演讲开始的。穿着深色上衣和牛仔裤,高高瘦瘦的Jobs在台上侃侃而谈,接连推销了公司最新的4项产品更新:
1)能够无线备份Mac电脑的Time Capsule;
2)iPhone和iPod Touch的软件升级;
3)iTunes上新增的电影租赁业务iTunes Movie Rental,以及使电视能够在线收看电影、YouTube,或者收听音乐、查看照片的Apple TV take 2;
4)最后是整场演讲中最激动人心的一部分——"the world's thinnest notebook"——Macbook Air.(也许也是世界上最酷的笔记本)

这场演讲集合了一票苹果的畅销产品。利用iTunes将Mac与iPod、iPhone、Apple TV联系到一起,进一步覆盖了日常生活,并且为拥有多款苹果产品的用户创造出了更多的额外协同效用。

这让我想到了前SONY董事长出井伸之一直追求的Digital Dream——一个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一整套能够互相连接的电子产品以及丰富的多媒体内容,使它们渗透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工作、娱乐模式的计划——以VAIO电脑作为数码影音中心,用户可以给Walkman MP3播放器载入Sony BMG发行的最新专辑;同步Sony Ericsson手机里的日程安排;播放Sony Pictures制作的高清电影(比如“蜘蛛侠”、“黑衣人”);连接Cyber-Shot数码相机,查看你在旅行时的照片;或是打开PlayStation 3,看看Final Fantasy新作的CG……

2005年,出井伸之还未实现自己的这一梦想,便因为SONY严重的业绩下滑而下课。而现在,苹果正在逐渐实现着这一野心勃勃的目标。

至于Macbook Air,尽管Lenovo在几个月后推出了号称“世界最轻薄的全功能笔记本”Thinkpad X300(更坚固耐用,内置了MBA所不具备的DVD刻录光驱),尽管SONY在晚些时候推出了拥有集成/独立双显卡的VAIO Z(性能更强劲,内置光驱),却仍然无法掩盖MBA的光芒。缺少光驱固然是MBA重视无线应用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苹果公司对于笔记本电脑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解与探索——充分强调对无线网络的利用:无论是电影下载、系统备份还是软件更新。这一改变进一步拓展了人们对于未来普遍而高速的无线网络在日常生活的巨大作用的想象。MBA为超薄笔记本电脑的设计树立了全新的标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评价MBA的成败,应更多地立足于它作为一款概念产品的想象力以及对于笔记本电脑发展思路的影响,而非单纯地看其畅销与否。

虽然Jobs一个多小时的演讲在会场内博得了不少掌声与喝彩,批评者们还是指出,苹果公司在本届MacWorld上介绍的4项更新大多只是对原有产品的修修补补,而没有推出全新的技术平台,(比如之前传言,苹果可能会发布搭载新一代无线宽带技术Wimax的Macbook)并且,相对于MBA的实用性,它的定价过于昂贵了。

不管怎么说,所有这一切产品更新都发生在2008年的头两个星期里。苹果公司在08年里还有50个星期可以尽情发挥,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当Jobs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心中该是怎样的自豪与欣喜。



2009年2月8日星期日

お元気ですか?

大抵只有在非常无聊的时候,我才会想到看电影。

长假两个月,由于各种杂事,没法出去干活,就整天待在家中混吃等死。一个月下来,连上网、打游戏都腻烦了。百无聊赖之下才想到晚上看看电影。不要太沉重,不要太吵闹,不要真实复杂得仿佛现实的生活。只想找一个故事,能够安安静静地帮我打发一段时间。

于是便翻出了岩井俊二的《情书》。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时,憋了一肚子牢骚。今晚再看,有了前一次的心理准备之后,心境平和了些,多了几分乐趣。但依然有不少抱怨。

柔弱到了毫无主见的地步的渡边博子,自说自话的秋叶茂,以及别扭的国中少年藤井树,都让我越看越恼火。追忆校园往事时,许多桥段和场景的雕琢也过于刻意:因腼腆羞涩而避开的眼神、泛滥成灾的明亮柔光、清风吹拂的白色窗帘和那飘入窗口的樱花。导演在使出浑身解数以营造全片唯美氛围的同时,堆积了太多罗嗦的浪漫元素,因而显得卖弄造作。


因此,除了北海道干净的冬季雪景之外,支撑着我忍受以上种种煎熬看完整部电影的,就是(感冒小姐)藤井树了。

她那孩子气式的懒散随意中自有单纯直率的美好。她会披着毛衣,在烧着暖气的屋子里泡上一杯热茶,擤擤鼻涕,给素不相识的笔友写一封略带顽皮的信。她会戴着围巾、骑着单车,在茫茫路人中与你擦身而过,又突然停下来,回头张望,寻找谁在呼喊自己名字。她会在医院的长椅上看看杂志,打个瞌睡,恍惚间想起埋藏于心底的过去。她会受人之托,拿着宝丽莱相机跑回母校,拍摄几张学生时代的生活细节。有时,她会挠挠头,搞不清自己所处的状况。有时,她会添点柴,和爷爷一起烤个红薯吃。她在小镇上过着再平静不过的普通生活,却能向你抱怨一段段妙趣横生的往事——只不过在一个多小时的讲述之后,却道不出故事的结局。

因为那是属于藤井树自己的,一段迟到的记忆。

能塑造出这么一位讨人喜欢的主角,电影也算是成功了。



2009年1月29日星期四

风住尘香

刚才上网闲逛的时候搬出陈绮贞的新专辑《太阳》来当背景音放,突然觉得顺耳了不少。

“诶?陈绮贞这首歌的配乐很别致嘛,居然还有这么雄壮的战鼓声?”

——好吧,后来才发现是我在看"水果君"的博客信步闲庭时,网页自动播放的BGM:《源氏》中一段热血的OST。

看来我的音乐趣味也就限于大鸣大放的战争题材了。

水果君的文章我几乎没看过,他的好友"伊谢尔伦的风"的BLOG电气羊亭我倒是常会在豆瓣上看看,并因而买了她写的小说《风住尘香》

对于当时还在大学念书赶稿、饱受ACG毒害且爱好同人的作者而言,这部小说写的算是很不错啦。通过大量引用众多ACG作品中的世界观、桥段、台词以及小元素,作者在抒发了本人对于ACG的热爱、致敬(或者说是恶搞。。。)的同时,大概也唤起了不少同样爱好ACG的读者们对于往昔的回忆和会心一笑罢?全书开篇的第一个故事即是整个历史与传说的终点和结局,通过随后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短篇、中篇,倒叙着串联出一条连贯的剧情主线,交代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某些淹没于正史中的、不为人知的外传。与这一魔法主线情节平行发展的,是另一个生活于真实世界中的武汉高中女生“满”高考、翘课、闹小情绪的琐碎往事。那些故作坚强的青春感怀和带着几分青涩的追忆中,可曾假公济私地掺着些作者本人欲说还羞的过往经历?两条嬉笑打闹、沧海桑田的主线交织进行着,在不紧不慢间挥别了作者大学之前的幻想和岁月,只不动声色地留下了一句:

“抓得住的就不叫时间。”

《风住尘香》是伊谢尔伦的风计划中的系列小说"Seeker"的第一部,而"Seeker"系列的最新消息可以在前往诸神避弃之地看到。

"Seeker"系列有一份雄心勃勃的宏大的剧情历史年表。

我爱看年表,以及爱写年表的作家。



2009年1月23日星期五

把我的青春还给我!

刚才看完了押井守的真人电影《红眼镜》(“地狱番犬”系列)。感觉真的是——相当难看。

也许有些人会喜欢这部作品的风格。
  
但对我而言,即使在把同为“地狱番犬”系列的《人狼》或其漫画版看上几遍之后再来看这部片子,我还是完全无法接受这种所谓的“试验电影”——除非所谓“试验”两字的前头,还有“失败的”或者“不成功的”之类的修饰词。
  
个人认为,这部片子的主题生硬,表演哗众取宠,剧情苍白单薄、故弄玄虚。无非是在“地狱番犬”的世界观下生搬硬套了些无政府主义观点,梦境迷宫的轮回以及其他一些故作高深的噱头罢了。

作为电影,首先是要给观众们讲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电影的本质是娱乐,不是学术研究。表达深刻哲学思辨之类沉重的任务,不因该由电影这一媒体来承担,至少不因该成为它的首要使命。倘若一味追求所谓的深意而忽略了“讲故事”这一电影最主要的任务,就真是本末倒置了——或者说,是为了掩盖导演叙事能力方面的拙劣。

况且,押井守在这部片子中遮遮掩掩、兜兜转转着试图表达的“深意”,结果自已都表述不清,沦落成了无病呻吟和故弄玄虚的集合体。
  
《红眼镜》不像是为了给观众观看而拍摄的“完整的电影”,倒更像是导演的一次自娱自乐的游戏。
  
或者说:当时的押井守根本就缺乏拍摄一部真人电影的能力。

不过,片中的以下几段台词还算比较有意思:

1.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在监牢里,你能度过充满信念的第一个月,度过充满希望的第二个月。
但之后,你内心便开始发生变化。
我们最终被遗弃了。
没有了盔甲的我们,连内心也开始变得脆弱起来。
以前的同志一个接着一个,开始在自己内心的盔甲上蛀洞,以求自保,而且连痛心、绝望的感觉都没有。
从此,希望便永远的消失殆尽。
但就在那时,我们却突然被释放了。
而我们已经没有用了。
现在,大家都已经完全忘掉了以前的那些事情。
即便是再次穿上盔甲,由于内心信念发生的变化,我们也已经没有资格再为革命而欢呼了。


2.
A:“在一堆铁砂的旁边,有一块磁铁。
有一天,几粒靠磁铁最近的铁砂感受到了磁铁的吸引,缓慢移向了磁铁。这几粒铁砂说道:“去磁铁那玩玩如何?”
被这几粒铁砂磁化了的另几粒铁砂也开始被引向磁铁。他们在听到同伴的谈话后,也加入了交谈,并且逐步演变成了全体铁砂之间的讨论。
铁砂们的讨论越来越热烈,运动越来越靠近磁铁,自己却并未察觉。
终于,铁砂们感觉到了越来越强烈的召唤。他们厌倦了讨论,相信去磁铁那正是自己最真实的意志,他们仿佛从内心深处听到了自己的呼喊:去磁铁那!今天就去!现在就去!马上就去!
他们义无反顾地冲向了磁铁,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被磁铁牢牢吸住,再也无法分开。
你知道这说明什么吗?
大众的自由意志根本就是幻觉。”

B:“如果磁铁旁边不是铁砂而是砂糖呢?!”

A:“磁铁不需要砂糖。砂糖早就被吃掉了。”


3.
失败面前无圣人。无论是谁,在失败之后都只能沦为凡人。



2009年1月15日星期四

十万个为什么


——总体而言,我们吃得肯定比以前好了。

有一段时间,我是校食堂酱鸭腿的忠实顾客。大概有一个礼拜的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吃一个酱鸭腿。直到某天半夜,我躺在寝室上铺,感到阵阵恶心。闭上眼强迫自己入睡,却只看见一个又一个酱鸭腿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浓油赤酱,个大肉厚,四散着浓重的香气,伴着我胃里不断试图上涌的晚饭、宵夜。这场独自直挺挺躺在黑暗中挣扎了1个多小时的无声对抗的结果,最终以我窜去卫生间一吐为快收场。

第二天一早,我跑回家去,在我妈的小菜下调养了两天。

后来,本着“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的信念,我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又吃了一次酱鸭腿。啥事没有。但看着食堂师傅把一坨巴掌大的白白净净的肉鸭鸭腿推进厨房,想着那些可能在几个月里就长成的肉鸭,我还是忍不住感到反胃。

我并不清楚自己在吃的究竟是什么。长着四个腿的肉鸭?用含大量激素、添加剂的速成鸭饲料喂饱的肉鸭?转基因工程?完全由香精和色素调成的酱油?或者根本就是植物蛋白仿制出的“酱鸭腿”?

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吃得比以前好了。

至于真相,真相总是最不重要的。

速溶咖啡就是加了咖啡渣的香精和色素,水果糖就是添了甜味剂的各种香精和色素,饼干就是混有面粉的膨松剂、香精和色素……

至于奶粉,是否依然只是香精和色素?掺上三聚氰胺。

人口增加、口味挑剔,食品供给却难以跟上食品需求的增长。化学添加剂、转基因工程、乃至给鳝鱼吃的避孕药、给奶牛吃的抗生素、给娃娃菜打的农药……凡是能够缩短生长周期、提升外表品质的手段,在食品短缺的难题面前,看起来都是那么理所当然。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吃的是什么”则不是。

我在吃的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闲书
——除了工作学习所必须的专业资料之外,其他的书都被我称作闲书。而我很久没看过什么闲书了,因为觉得没意思。

如果我看闲书,除了消磨时光的用处外,大抵只会把自己越看越笨。因为自己挑书看,总是选那些顺着自己口味的内容,为自己的成见找证据。小学老师推崇的“世界名著”云云,无外乎大部头的外国小说,而小说这玩意,在我看来,不过就是扯淡而已。情节发展完全由着作者的个人意愿来定,正说反说都有理,就像很多人热衷的“思想深刻的电影”一样,看多了容易被作者忽悠。我以前常有从小说或者电影中寻找什么人生哲理的企图(就是现在也还有这种愚昧想法的残余),这种念头本身就很够滑稽了。至于社科类大作以及“回”字的四种写法嘛,读了有什么用?

剩下的那些雄踞畅销排行榜的热门图书、名人大作、历史品评、简明哲学、心情随笔……如果是在车站、银行排队,又懒得去买报纸的话,倒是可以拿来翻翻。

如果走进百货公司般的上海书城却号称无书可读,真是太过轻狂。我的问题,不过是在看书之前,常常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和“如何得到”而已。

如果可能的话,我读书,希望自己多少能变得聪明些,不要老在生活中做出愚蠢的决定。充满智慧的只言片语,市面上大概真有一些在卖。但关于如何学会包容各种不同的意见、如何化教条为实践、如何掌握独立自主的思维方法、如何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如何更好的给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带去快乐的书,我还没遇见过。

至于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颜如玉,你们在哪本书里呀?



报纸
——《环球时报》、《参考消息》是我最为鄙视的两份报纸。不仅仅因为它们“中国最大的政治八卦报纸”的江湖地位,更因为它们的那些读者们惊人的同一性。

常常是四五十岁的中年男人,大多精瘦、戴着厚厚的玻璃眼镜,在路边的小摊买了早点,顺带捎上一份这报纸,挤着公交车,前去他们那些或破败或腐败的单位,泡上壶茶,眯着眼认真研读着最新的国际大事。通读一遍,刚好到了中午饭点,招上三五同好,开始在午饭时热烈讨论国际形势,互相复述着刚从报纸上批发来的消息和观点,高谈阔论。虽然在个别细节上偶有争议,但彼此的基本立场和思维方法高度一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皆大欢喜。

两份报纸在一些学生中也颇有市场,大抵也是受了家庭或者小学、初中老师的熏陶,立志成为父辈那样关心国家大事的上进青年。

那些热衷于《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的中年男人,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有不少是国家政策下的牺牲品:上山下乡、国家分配、计划经济、计划生育、改革开放、下岗、最低收入保障……但从小被灌输的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派头、密切关注国家政策风向的畸形本能,以及对党中央正确观点的高度依赖和消费成瘾,多年来却始终未变。没有了那些官方的舆论导向和思维方法,他们什么也理解不了。

而嘲笑他们者如我,在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的极度无知,和他们比起来,毫无本质不同。



装逼
——我们的口号是:始终最装逼,不曾被超越。

所谓装逼,大抵就是虽然自己不懂,但总要拿出副行家的派头;虽然不喜欢,总还要给自己贴上各种高雅的标签;虽然不相信,却一定要自我催眠,摆出虔诚信仰的姿态。

刚进大学那会儿,我试着去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爵士、乡村、民谣、古典、电子。并且像很多现在所谓的文艺青年一样,热衷于上豆瓣搜寻IMDB TOP100的电影。我看了不少剧场版和OVA版的动画,翻出其中涉及的群体无意识、阴谋论、犯罪心理学或是赛博朋克之类资料来看,伴着飘飘然的感觉。

作为一名资深装逼犯,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网络上,众多的装逼类博客时不时便会更新博主们的甜蜜生活:他们永远只听新锐的小众音乐、永远只看玄妙深奥的实验电影;他们隔三差五地品尝各式美食、常年旅行于风情万种的各国城市;他们总是与文人、艺术家为伍,在温情脉脉的小圈子里交流那些文雅的话题,或是朦胧的照片。他们或幸福四射或充满忧伤的小文字小心情,散发着甜腻腻的情调,似乎能让人忘却生活的烦恼。

只是我不知道世上怎会有那么多不以大众音乐为基础的乐评人、不以家常饭菜为主食的美食家、不关注市井百态的摄影师,不为柴米油盐而奔波忙碌的工作者、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不顾人间疾苦的小清新?


PUB
07年12月,和实习单位的同事们第一次去了PUB,对周围的不少同学而言,也算是新鲜事了:四周震耳欲聋的音乐、舞池中不停摇摆的人群、卡座里掺了饮料的威士忌和陪玩骰子的小姐。当时大二的Jimmy同学异常彪悍地在震痛耳膜的音乐中呼呼大睡,当时大四的NONO同学吐了一地,其余几个大我好几岁的同事则是如鱼得水,尽兴而归。

——一个人得空虚无聊到何等地步,才会需要如此强烈的音量、灯光、酒精和性的刺激?

08年05月,是我最后一次和同事们去PUB。凌晨2点多,我和NONO坐在BABY FACE门口透气。他拿出手机上网,查看了最新的汶川地震死伤人数。经过了十多天的媒体轰炸,我俩已开始对数字麻木。几万或是十几万,似乎也不过是多个零少个零的差别,能引起人们多少的实感?穿过BBF的门口,里面是成群的正在摇头晃脑、寻欢作乐的老外、小白领、没有领们;千里之外,横死瓦砾之下的尸体多的不知可以塞满多少个BBF的大厅小厅。

我和NONO坐在门口,在深夜略带寒意的风中,啃着从便利店里买来的面包,思量着今后何去何从。



2009年1月14日星期三

三言两语

2008-10-09
1)当“毒奶粉事件”遇上中国精英的食品安全审查机制中文版),当那些在地震中不堪一击的校舍遇上上海最豪华的学校,我问自己:这个国家会变好么?
平心而论,我觉得很可能会的。因为我相信发展的经济基础必然推翻、改变腐朽的上层建筑。
但是这个过程太痛苦,历时太漫长,以至于往往让人丧失了改革的勇气,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我想做的,只有逃避。

2)创造设计、创造梦想、创造美;影响、改变、创造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去欢乐愉悦——这样的工作,大概才值得追求。

10-10
那你想让我聊些什么呢?
“在干吗呢?”
“最近在忙些什么呀?”
“有什么好玩的事儿不?”
诸如此类?
可是,亲爱的。对于别人的生活琐事,我真的是一点都不感兴趣。

10-11
汪忠平说,他喜欢上海。因为在一个“会有警察向自己敬礼的城市里”(而不是警察和流氓称兄道弟),才觉得自己“活得比较像个人”。

11-06
1)无论奥巴马同学感人的获胜演说是否只是秘书、写手们炮制的煽情;无论美国是否真是自由、民主、坚强、勤劳、团结的化身,我至少坚信一点:
一个好的国家,应该给人民以希望。

2)美国离我有多近?近得只隔了两根线的距离——我和大杉、圆圆同学之间的隔着的一条网线、他or她和奥巴马之间隔着的一条电视线。
美国离我有多远?远得我可能一辈子也无法站上在她的土地。

11-08
如果下辈子有点选的话,我做条佩刀的飞鱼好了。挟剑气醉狂,疾驰于洋面,仰望星之大海,做做想要飞翔的梦。

11-26
着盛装的卖身大会真好玩——针对于校“双选会”。

11-29
找工作和找对象,说到底都是在寻找自我呀!
所以才会有人把毕业旅行作为寻找自我之旅么?
或是在浑浑噩噩找到一份工作之时,把自我也弄丢了?

12-02
纸是包不住屎的。

12-03
如果说大学是人生的第一章的话,对有些人而言,毕业就是一次回顾教训、重写剧本的机会。
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则是全剧的完结。

12-07
很多时候,显示出进取心、用功学习,并不是一种受旁人欢迎的企图。而然在图书馆自习室中,情况则很不一样。
图书馆自习室就像澡堂。人们在这里赤裸裸地学习、赤裸裸地往上爬,没人会为这种赤裸裸而感到不好意思。

12-09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群傻逼,不懂得进入自习教室后要把手机调成“静音”的道理——他们多么喜欢让自己的傻逼伴着那嘹亮欢快的手机铃声,在室内回荡多次。

12-09
子女就是人一生所能完成的最高的艺术杰作。

12-13
我看着他躺在太平间里,那一张苍老的脸,好像是我,紧闭双眼。

12-15
无人哭丧的亲友,模板写成的悼词。哀乐之外,总少不了关于钱的争吵声。

12-17
如果后悔流泪有用的话,世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后悔流泪了。

12-19
熬夜给了我红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2-20
考CET6就像谈恋爱一样。
第一次郑重其事;
第二次摆脱不了之前的阴影;
第三次初得要领;
第四次顺风顺水;
第五次按部就班、例行公事;
第六次就开始玩世不恭了。
恩,说实话,我觉得CET6考试就是一个笑话、一场谎言。

12-23
就好象谢绝表扬的目的是为了再次听到表扬一样,严守秘密的目的是为了听到更多的秘密。

12-24
就算天塌下来了!至少我还有个可以回去的家。

12-25
如果怕翻船,还是去太平洋里比较稳妥。
万一阴沟里翻了船,就真要笑死人了。

12-25
大树同学说:花5年去考复旦法学硕士之类的人不过是在逃避而已。哪有什么比坐在教室里看看书更轻松的事?

12-26
人情往来相互抵消之余,还产生了额外的东西——交情。

12-28
只要得到下列要素之一,快乐生活大概就比较有保障了:
学历过人;或者精于世故;或者乐于混吃等死。
如果三者一个都不具备,就会比较麻烦,比较纠结。

12-31
2009年,会有人为了过去的四年而遗憾追悔——但愿那不会是我。
会有人身陷职场慢性自杀——但愿那也不是我。

2009-01-03
基本上,每个男人都心中都会有一个永远仰慕的女神。只不过有些人成功地将女神骑在了自己的胯下,有些人的女神则躺在了别人的床上。

01-11
贫穷导致人际关系畸形。

01-12
基本上,人心都是善忘的。既记不清以前受过的苦,更记不清过去享过的福;既记不清以前结过的仇,更记不清以前受过的恩
——在强有力的眼前的满足感水平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