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9日星期四

风住尘香

刚才上网闲逛的时候搬出陈绮贞的新专辑《太阳》来当背景音放,突然觉得顺耳了不少。

“诶?陈绮贞这首歌的配乐很别致嘛,居然还有这么雄壮的战鼓声?”

——好吧,后来才发现是我在看"水果君"的博客信步闲庭时,网页自动播放的BGM:《源氏》中一段热血的OST。

看来我的音乐趣味也就限于大鸣大放的战争题材了。

水果君的文章我几乎没看过,他的好友"伊谢尔伦的风"的BLOG电气羊亭我倒是常会在豆瓣上看看,并因而买了她写的小说《风住尘香》

对于当时还在大学念书赶稿、饱受ACG毒害且爱好同人的作者而言,这部小说写的算是很不错啦。通过大量引用众多ACG作品中的世界观、桥段、台词以及小元素,作者在抒发了本人对于ACG的热爱、致敬(或者说是恶搞。。。)的同时,大概也唤起了不少同样爱好ACG的读者们对于往昔的回忆和会心一笑罢?全书开篇的第一个故事即是整个历史与传说的终点和结局,通过随后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短篇、中篇,倒叙着串联出一条连贯的剧情主线,交代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某些淹没于正史中的、不为人知的外传。与这一魔法主线情节平行发展的,是另一个生活于真实世界中的武汉高中女生“满”高考、翘课、闹小情绪的琐碎往事。那些故作坚强的青春感怀和带着几分青涩的追忆中,可曾假公济私地掺着些作者本人欲说还羞的过往经历?两条嬉笑打闹、沧海桑田的主线交织进行着,在不紧不慢间挥别了作者大学之前的幻想和岁月,只不动声色地留下了一句:

“抓得住的就不叫时间。”

《风住尘香》是伊谢尔伦的风计划中的系列小说"Seeker"的第一部,而"Seeker"系列的最新消息可以在前往诸神避弃之地看到。

"Seeker"系列有一份雄心勃勃的宏大的剧情历史年表。

我爱看年表,以及爱写年表的作家。



2009年1月23日星期五

把我的青春还给我!

刚才看完了押井守的真人电影《红眼镜》(“地狱番犬”系列)。感觉真的是——相当难看。

也许有些人会喜欢这部作品的风格。
  
但对我而言,即使在把同为“地狱番犬”系列的《人狼》或其漫画版看上几遍之后再来看这部片子,我还是完全无法接受这种所谓的“试验电影”——除非所谓“试验”两字的前头,还有“失败的”或者“不成功的”之类的修饰词。
  
个人认为,这部片子的主题生硬,表演哗众取宠,剧情苍白单薄、故弄玄虚。无非是在“地狱番犬”的世界观下生搬硬套了些无政府主义观点,梦境迷宫的轮回以及其他一些故作高深的噱头罢了。

作为电影,首先是要给观众们讲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电影的本质是娱乐,不是学术研究。表达深刻哲学思辨之类沉重的任务,不因该由电影这一媒体来承担,至少不因该成为它的首要使命。倘若一味追求所谓的深意而忽略了“讲故事”这一电影最主要的任务,就真是本末倒置了——或者说,是为了掩盖导演叙事能力方面的拙劣。

况且,押井守在这部片子中遮遮掩掩、兜兜转转着试图表达的“深意”,结果自已都表述不清,沦落成了无病呻吟和故弄玄虚的集合体。
  
《红眼镜》不像是为了给观众观看而拍摄的“完整的电影”,倒更像是导演的一次自娱自乐的游戏。
  
或者说:当时的押井守根本就缺乏拍摄一部真人电影的能力。

不过,片中的以下几段台词还算比较有意思:

1.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在监牢里,你能度过充满信念的第一个月,度过充满希望的第二个月。
但之后,你内心便开始发生变化。
我们最终被遗弃了。
没有了盔甲的我们,连内心也开始变得脆弱起来。
以前的同志一个接着一个,开始在自己内心的盔甲上蛀洞,以求自保,而且连痛心、绝望的感觉都没有。
从此,希望便永远的消失殆尽。
但就在那时,我们却突然被释放了。
而我们已经没有用了。
现在,大家都已经完全忘掉了以前的那些事情。
即便是再次穿上盔甲,由于内心信念发生的变化,我们也已经没有资格再为革命而欢呼了。


2.
A:“在一堆铁砂的旁边,有一块磁铁。
有一天,几粒靠磁铁最近的铁砂感受到了磁铁的吸引,缓慢移向了磁铁。这几粒铁砂说道:“去磁铁那玩玩如何?”
被这几粒铁砂磁化了的另几粒铁砂也开始被引向磁铁。他们在听到同伴的谈话后,也加入了交谈,并且逐步演变成了全体铁砂之间的讨论。
铁砂们的讨论越来越热烈,运动越来越靠近磁铁,自己却并未察觉。
终于,铁砂们感觉到了越来越强烈的召唤。他们厌倦了讨论,相信去磁铁那正是自己最真实的意志,他们仿佛从内心深处听到了自己的呼喊:去磁铁那!今天就去!现在就去!马上就去!
他们义无反顾地冲向了磁铁,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被磁铁牢牢吸住,再也无法分开。
你知道这说明什么吗?
大众的自由意志根本就是幻觉。”

B:“如果磁铁旁边不是铁砂而是砂糖呢?!”

A:“磁铁不需要砂糖。砂糖早就被吃掉了。”


3.
失败面前无圣人。无论是谁,在失败之后都只能沦为凡人。



2009年1月15日星期四

十万个为什么


——总体而言,我们吃得肯定比以前好了。

有一段时间,我是校食堂酱鸭腿的忠实顾客。大概有一个礼拜的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吃一个酱鸭腿。直到某天半夜,我躺在寝室上铺,感到阵阵恶心。闭上眼强迫自己入睡,却只看见一个又一个酱鸭腿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浓油赤酱,个大肉厚,四散着浓重的香气,伴着我胃里不断试图上涌的晚饭、宵夜。这场独自直挺挺躺在黑暗中挣扎了1个多小时的无声对抗的结果,最终以我窜去卫生间一吐为快收场。

第二天一早,我跑回家去,在我妈的小菜下调养了两天。

后来,本着“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的信念,我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又吃了一次酱鸭腿。啥事没有。但看着食堂师傅把一坨巴掌大的白白净净的肉鸭鸭腿推进厨房,想着那些可能在几个月里就长成的肉鸭,我还是忍不住感到反胃。

我并不清楚自己在吃的究竟是什么。长着四个腿的肉鸭?用含大量激素、添加剂的速成鸭饲料喂饱的肉鸭?转基因工程?完全由香精和色素调成的酱油?或者根本就是植物蛋白仿制出的“酱鸭腿”?

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吃得比以前好了。

至于真相,真相总是最不重要的。

速溶咖啡就是加了咖啡渣的香精和色素,水果糖就是添了甜味剂的各种香精和色素,饼干就是混有面粉的膨松剂、香精和色素……

至于奶粉,是否依然只是香精和色素?掺上三聚氰胺。

人口增加、口味挑剔,食品供给却难以跟上食品需求的增长。化学添加剂、转基因工程、乃至给鳝鱼吃的避孕药、给奶牛吃的抗生素、给娃娃菜打的农药……凡是能够缩短生长周期、提升外表品质的手段,在食品短缺的难题面前,看起来都是那么理所当然。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吃的是什么”则不是。

我在吃的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闲书
——除了工作学习所必须的专业资料之外,其他的书都被我称作闲书。而我很久没看过什么闲书了,因为觉得没意思。

如果我看闲书,除了消磨时光的用处外,大抵只会把自己越看越笨。因为自己挑书看,总是选那些顺着自己口味的内容,为自己的成见找证据。小学老师推崇的“世界名著”云云,无外乎大部头的外国小说,而小说这玩意,在我看来,不过就是扯淡而已。情节发展完全由着作者的个人意愿来定,正说反说都有理,就像很多人热衷的“思想深刻的电影”一样,看多了容易被作者忽悠。我以前常有从小说或者电影中寻找什么人生哲理的企图(就是现在也还有这种愚昧想法的残余),这种念头本身就很够滑稽了。至于社科类大作以及“回”字的四种写法嘛,读了有什么用?

剩下的那些雄踞畅销排行榜的热门图书、名人大作、历史品评、简明哲学、心情随笔……如果是在车站、银行排队,又懒得去买报纸的话,倒是可以拿来翻翻。

如果走进百货公司般的上海书城却号称无书可读,真是太过轻狂。我的问题,不过是在看书之前,常常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和“如何得到”而已。

如果可能的话,我读书,希望自己多少能变得聪明些,不要老在生活中做出愚蠢的决定。充满智慧的只言片语,市面上大概真有一些在卖。但关于如何学会包容各种不同的意见、如何化教条为实践、如何掌握独立自主的思维方法、如何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如何更好的给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带去快乐的书,我还没遇见过。

至于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颜如玉,你们在哪本书里呀?



报纸
——《环球时报》、《参考消息》是我最为鄙视的两份报纸。不仅仅因为它们“中国最大的政治八卦报纸”的江湖地位,更因为它们的那些读者们惊人的同一性。

常常是四五十岁的中年男人,大多精瘦、戴着厚厚的玻璃眼镜,在路边的小摊买了早点,顺带捎上一份这报纸,挤着公交车,前去他们那些或破败或腐败的单位,泡上壶茶,眯着眼认真研读着最新的国际大事。通读一遍,刚好到了中午饭点,招上三五同好,开始在午饭时热烈讨论国际形势,互相复述着刚从报纸上批发来的消息和观点,高谈阔论。虽然在个别细节上偶有争议,但彼此的基本立场和思维方法高度一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皆大欢喜。

两份报纸在一些学生中也颇有市场,大抵也是受了家庭或者小学、初中老师的熏陶,立志成为父辈那样关心国家大事的上进青年。

那些热衷于《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的中年男人,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有不少是国家政策下的牺牲品:上山下乡、国家分配、计划经济、计划生育、改革开放、下岗、最低收入保障……但从小被灌输的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派头、密切关注国家政策风向的畸形本能,以及对党中央正确观点的高度依赖和消费成瘾,多年来却始终未变。没有了那些官方的舆论导向和思维方法,他们什么也理解不了。

而嘲笑他们者如我,在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的极度无知,和他们比起来,毫无本质不同。



装逼
——我们的口号是:始终最装逼,不曾被超越。

所谓装逼,大抵就是虽然自己不懂,但总要拿出副行家的派头;虽然不喜欢,总还要给自己贴上各种高雅的标签;虽然不相信,却一定要自我催眠,摆出虔诚信仰的姿态。

刚进大学那会儿,我试着去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爵士、乡村、民谣、古典、电子。并且像很多现在所谓的文艺青年一样,热衷于上豆瓣搜寻IMDB TOP100的电影。我看了不少剧场版和OVA版的动画,翻出其中涉及的群体无意识、阴谋论、犯罪心理学或是赛博朋克之类资料来看,伴着飘飘然的感觉。

作为一名资深装逼犯,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网络上,众多的装逼类博客时不时便会更新博主们的甜蜜生活:他们永远只听新锐的小众音乐、永远只看玄妙深奥的实验电影;他们隔三差五地品尝各式美食、常年旅行于风情万种的各国城市;他们总是与文人、艺术家为伍,在温情脉脉的小圈子里交流那些文雅的话题,或是朦胧的照片。他们或幸福四射或充满忧伤的小文字小心情,散发着甜腻腻的情调,似乎能让人忘却生活的烦恼。

只是我不知道世上怎会有那么多不以大众音乐为基础的乐评人、不以家常饭菜为主食的美食家、不关注市井百态的摄影师,不为柴米油盐而奔波忙碌的工作者、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不顾人间疾苦的小清新?


PUB
07年12月,和实习单位的同事们第一次去了PUB,对周围的不少同学而言,也算是新鲜事了:四周震耳欲聋的音乐、舞池中不停摇摆的人群、卡座里掺了饮料的威士忌和陪玩骰子的小姐。当时大二的Jimmy同学异常彪悍地在震痛耳膜的音乐中呼呼大睡,当时大四的NONO同学吐了一地,其余几个大我好几岁的同事则是如鱼得水,尽兴而归。

——一个人得空虚无聊到何等地步,才会需要如此强烈的音量、灯光、酒精和性的刺激?

08年05月,是我最后一次和同事们去PUB。凌晨2点多,我和NONO坐在BABY FACE门口透气。他拿出手机上网,查看了最新的汶川地震死伤人数。经过了十多天的媒体轰炸,我俩已开始对数字麻木。几万或是十几万,似乎也不过是多个零少个零的差别,能引起人们多少的实感?穿过BBF的门口,里面是成群的正在摇头晃脑、寻欢作乐的老外、小白领、没有领们;千里之外,横死瓦砾之下的尸体多的不知可以塞满多少个BBF的大厅小厅。

我和NONO坐在门口,在深夜略带寒意的风中,啃着从便利店里买来的面包,思量着今后何去何从。



2009年1月14日星期三

三言两语

2008-10-09
1)当“毒奶粉事件”遇上中国精英的食品安全审查机制中文版),当那些在地震中不堪一击的校舍遇上上海最豪华的学校,我问自己:这个国家会变好么?
平心而论,我觉得很可能会的。因为我相信发展的经济基础必然推翻、改变腐朽的上层建筑。
但是这个过程太痛苦,历时太漫长,以至于往往让人丧失了改革的勇气,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我想做的,只有逃避。

2)创造设计、创造梦想、创造美;影响、改变、创造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去欢乐愉悦——这样的工作,大概才值得追求。

10-10
那你想让我聊些什么呢?
“在干吗呢?”
“最近在忙些什么呀?”
“有什么好玩的事儿不?”
诸如此类?
可是,亲爱的。对于别人的生活琐事,我真的是一点都不感兴趣。

10-11
汪忠平说,他喜欢上海。因为在一个“会有警察向自己敬礼的城市里”(而不是警察和流氓称兄道弟),才觉得自己“活得比较像个人”。

11-06
1)无论奥巴马同学感人的获胜演说是否只是秘书、写手们炮制的煽情;无论美国是否真是自由、民主、坚强、勤劳、团结的化身,我至少坚信一点:
一个好的国家,应该给人民以希望。

2)美国离我有多近?近得只隔了两根线的距离——我和大杉、圆圆同学之间的隔着的一条网线、他or她和奥巴马之间隔着的一条电视线。
美国离我有多远?远得我可能一辈子也无法站上在她的土地。

11-08
如果下辈子有点选的话,我做条佩刀的飞鱼好了。挟剑气醉狂,疾驰于洋面,仰望星之大海,做做想要飞翔的梦。

11-26
着盛装的卖身大会真好玩——针对于校“双选会”。

11-29
找工作和找对象,说到底都是在寻找自我呀!
所以才会有人把毕业旅行作为寻找自我之旅么?
或是在浑浑噩噩找到一份工作之时,把自我也弄丢了?

12-02
纸是包不住屎的。

12-03
如果说大学是人生的第一章的话,对有些人而言,毕业就是一次回顾教训、重写剧本的机会。
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则是全剧的完结。

12-07
很多时候,显示出进取心、用功学习,并不是一种受旁人欢迎的企图。而然在图书馆自习室中,情况则很不一样。
图书馆自习室就像澡堂。人们在这里赤裸裸地学习、赤裸裸地往上爬,没人会为这种赤裸裸而感到不好意思。

12-09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群傻逼,不懂得进入自习教室后要把手机调成“静音”的道理——他们多么喜欢让自己的傻逼伴着那嘹亮欢快的手机铃声,在室内回荡多次。

12-09
子女就是人一生所能完成的最高的艺术杰作。

12-13
我看着他躺在太平间里,那一张苍老的脸,好像是我,紧闭双眼。

12-15
无人哭丧的亲友,模板写成的悼词。哀乐之外,总少不了关于钱的争吵声。

12-17
如果后悔流泪有用的话,世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后悔流泪了。

12-19
熬夜给了我红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2-20
考CET6就像谈恋爱一样。
第一次郑重其事;
第二次摆脱不了之前的阴影;
第三次初得要领;
第四次顺风顺水;
第五次按部就班、例行公事;
第六次就开始玩世不恭了。
恩,说实话,我觉得CET6考试就是一个笑话、一场谎言。

12-23
就好象谢绝表扬的目的是为了再次听到表扬一样,严守秘密的目的是为了听到更多的秘密。

12-24
就算天塌下来了!至少我还有个可以回去的家。

12-25
如果怕翻船,还是去太平洋里比较稳妥。
万一阴沟里翻了船,就真要笑死人了。

12-25
大树同学说:花5年去考复旦法学硕士之类的人不过是在逃避而已。哪有什么比坐在教室里看看书更轻松的事?

12-26
人情往来相互抵消之余,还产生了额外的东西——交情。

12-28
只要得到下列要素之一,快乐生活大概就比较有保障了:
学历过人;或者精于世故;或者乐于混吃等死。
如果三者一个都不具备,就会比较麻烦,比较纠结。

12-31
2009年,会有人为了过去的四年而遗憾追悔——但愿那不会是我。
会有人身陷职场慢性自杀——但愿那也不是我。

2009-01-03
基本上,每个男人都心中都会有一个永远仰慕的女神。只不过有些人成功地将女神骑在了自己的胯下,有些人的女神则躺在了别人的床上。

01-11
贫穷导致人际关系畸形。

01-12
基本上,人心都是善忘的。既记不清以前受过的苦,更记不清过去享过的福;既记不清以前结过的仇,更记不清以前受过的恩
——在强有力的眼前的满足感水平面前。